【什么是耆那教】耆那教(Jainism)是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一种古老宗教,主要流行于印度西部和南部地区。它与佛教、印度教并称为古印度三大宗教之一,但其教义和实践方式有显著不同。耆那教强调“非暴力”、“真理”和“苦行”,主张通过严格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行达到灵魂的解脱。
一、基本概述
项目 | 内容 |
宗教名称 | 耆那教(Jainism) |
发源地 | 古印度(今印度北部) |
创始人 | 大雄(Mahavira,即筏驮摩那) |
历史时期 | 公元前6世纪左右 |
主要经典 | 《阿伽马》(Agamas) |
教义核心 | 非暴力(Ahimsa)、真理(Satya)、不偷盗(Asteya)、节制(Brahmacharya)、无占有(Aparigraha) |
宗教实践 | 苦行、冥想、素食、忏悔 |
宗教地位 | 在印度属于少数宗教,但影响深远 |
二、教义与信仰
1. 非暴力(Ahimsa)
耆那教最核心的教义是“非暴力”,认为一切生命都应被尊重,包括最小的微生物。因此,信徒通常实行严格的素食主义,并避免伤害任何生物。
2. 真理(Satya)
强调说真话、不欺骗,追求真实和诚实的生活方式。
3. 不偷盗(Asteya)
不侵占他人财物,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
4. 节制(Brahmacharya)
强调禁欲和控制欲望,尤其是对性欲的克制。
5. 无占有(Aparigraha)
不追求物质财富,主张简朴生活,减少对物质的依赖。
三、修行方式
耆那教徒分为两类:僧侣和在家信徒。
- 僧侣:过着极端的苦行生活,穿白色衣服,不拥有私人财产,每日进行长时间的冥想和祈祷。
- 在家信徒:虽然不完全出家,但也遵循严格的道德规范,如素食、斋戒等。
四、哲学思想
耆那教的哲学建立在“灵魂”与“物质”的二元论基础上,认为宇宙由两种基本元素构成:灵魂(Jiva)和非灵魂(Ajiva)。灵魂是永恒的、有意识的,而物质则是无生命的。通过修行,灵魂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,最终达到解脱(Moksha)。
五、文化与影响
尽管耆那教在印度人口中占比不大,但它对印度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许多著名的印度哲学家、艺术家和政治家都受到耆那教思想的启发。此外,耆那教的环保理念也受到现代生态学界的关注。
总结
耆那教是一种以“非暴力”为核心思想的宗教,强调道德自律、苦行修行和精神解脱。它不仅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,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灵性和环保的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