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投笔从戎”这一成语出自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,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一位名叫班超的文人,因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,毅然放弃文职生涯,投身军旅,最终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弃文就武、立志报国的行为。
原文如下:
> 超曰:“大丈夫处世,当效张骞立功异域,安能久事笔砚间乎?”于是弃官归家,与其兄班固俱学。后以文入仕,为兰台令史。尝于帝前奏事,辞气慷慨,帝奇之,谓曰:“卿欲何如?”超曰:“愿赴西域,立功异域。”帝许之。
这段文字的大意是:班超说:“大丈夫生活在世上,应当像张骞一样在边疆立功,怎么能一辈子在书房里抄写文书呢?”于是他辞去官职回家,与哥哥班固一起学习。后来他凭借文才进入仕途,担任兰台令史。有一次在皇帝面前上奏时,言辞激昂,皇帝感到惊奇,问他:“你有什么愿望?”班超回答:“我希望能出使西域,建立功业。”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从这段文言文中可以看出,班超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。他虽然出身书香门第,但内心渴望的是建功立业、为国效力。他的选择体现了古代士人的一种理想追求——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,而是愿意冒险、承担责任,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。
“投笔从戎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人生抉择时,敢于突破自我,勇敢追求更高远的目标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总之,“投笔从戎”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安逸,而在于奋斗;不在于守成,而在于进取。只有敢于改变、勇于担当的人,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