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曲高和寡怎么解释】“曲高和寡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过于高深,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音乐理论,最初指的是曲调越高,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,后来引申为人的思想、艺术或观点过于超前,难以引起共鸣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曲高和寡 |
拼音 | qǔ gāo hé guǎ |
出处 | 《对楚王问》:“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 |
释义 | 曲调越高,能跟着唱的人越少。比喻作品或言论高深,难于被多数人理解或接受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艺术、文学、思想等方面的作品或观点超出大众水平,难以普及。 |
近义词 | 阳春白雪、孤芳自赏 |
反义词 | 雅俗共赏、通俗易懂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曲高和寡”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《对楚王问》。当时楚王问宋玉为何他的作品不受欢迎,宋玉回答说:“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意思是说,曲调越高雅,能欣赏的人就越少。
后来,“曲高和寡”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思想、艺术、言论等高于常人,难以被大众接受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既可以指一种艺术上的追求,也可以带有一定的批评意味,指出某些人脱离群众、自我封闭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 |
文学评论 | “这部小说语言晦涩,情节复杂,可谓曲高和寡,难以引起普通读者兴趣。” |
艺术评价 | “这位画家的作品风格独特,但因过于抽象,显得曲高和寡。” |
社会现象 | “他提出的政策建议虽然高瞻远瞩,但因过于理想化,显得曲高和寡。” |
四、总结
“曲高和寡”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,既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推崇,也反映了现实中的文化隔阂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深度和高度的同时,也要注意与大众的沟通与理解。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品,应当在高雅与通俗之间找到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