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欣赏】《望月有感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,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全诗通过描绘秋夜望月时的所见所感,抒发了游子漂泊在外、渴望归乡的情感。语言朴实自然,意境深远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一、原文与译文总结
原文 | 译文 |
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客,相望尽一日。 | 国家动荡,年岁荒芜,家业凋零;兄弟离散,客居他乡,彼此遥望,一天天过去。 |
田园寥落干戈后,骨肉流离道路中。 | 田园荒芜,战乱之后;亲人离散,奔波于路途中。 |
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。 | 孤影独处,如孤雁远飞;离别故乡,似秋蓬飘荡。 |
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 | 同望一轮明月,皆为思乡而流泪;同一夜,五地人心相同。 |
二、内容解析
这首诗以“望月”为引,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描写,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。诗中“吊影”“辞根”等词形象生动,表现出诗人孤独无依的状态。“千里雁”“九秋蓬”则用比喻手法,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。
整首诗结构严谨,情感真挚,语言简练,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。同时,诗中“共看明月应垂泪”一句,将个人情感上升到普遍的人类情感,具有很强的共鸣力。
三、创作背景(简要)
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后期,国家动荡不安,战乱频繁,百姓流离失所。此诗可能作于他因官职调动而远离家乡期间,借望月寄托思乡之愁。诗中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状况。
四、艺术特色
1. 情感真挚:全诗情感深沉,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。
2. 意象鲜明:如“千里雁”“九秋蓬”等意象,极具画面感。
3. 语言简练:用词平实,却富有表现力。
4. 结构严谨:四联八句,层次分明,层层递进。
五、结语
《望月有感》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诗作,它不仅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造诣,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。在今天,这首诗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,成为中华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