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言文《寡人之于国也》的实词解释】《寡人之于国也》是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,内容围绕“仁政”思想展开,语言简练,意义深远。在学习此文时,掌握其中的关键实词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具有重要意义。以下是对本文中常见实词的总结与解释。
一、实词总结
实词 | 读音 | 词性 | 释义 | 出处/例句 |
寡人 | guǎ rén | 名词 | 古代君主的自称,意为“寡德之人” | 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” |
于 | yú | 介词 |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,可译为“对”、“对于” | 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” |
国 | guó | 名词 | 国家、邦国 | “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国不加多。” |
尽 | jìn | 动词 | 完全、竭尽 | 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” |
焉 | yān | 语气助词 | 相当于“了”,表语气 | “尽心焉耳矣。” |
耳 | ěr | 语气助词 | 表限止,相当于“罢了” | “尽心焉耳矣。” |
已 | yǐ | 副词 | 已经 | “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。” |
或 | huò | 代词 | 有的人 | “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” |
以 | yǐ | 介词 | 用、凭借 | “斧斤以时入山林。” |
时 | shí | 名词 | 季节 | “斧斤以时入山林。” |
其 | qí | 代词 | 他的、它的 | “移其民于河东。” |
民 | mín | 名词 | 百姓、人民 | “邻国之民不加少。” |
加 | jiā | 动词 | 更加 | “邻国之民不加少。” |
多 | duō | 形容词 | 多 | “寡人之国不加多。” |
邻国 | lín guó | 名词 | 邻近的国家 | “邻国之民不加少。” |
仁政 | rén zhèng | 名词 | 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| “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” |
二、总结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作为儒家经典文本之一,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,阐述了“仁政”的思想。文中所使用的实词虽多为常见字,但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却需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。如“寡人”是古代君主的自称,“于”表示动作的对象,“焉”则用于加强语气等。这些实词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入地领会文章主旨,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。
通过对文中实词的梳理与归纳,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《寡人之于国也》的内容,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