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垓下之围原文内容】一、
“垓下之围”是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一段著名篇章,讲述了楚汉相争末期,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大军包围的最后阶段。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项羽在绝境中的英勇与悲壮,以及他与虞姬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纠葛。
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:
1. 四面楚歌:项羽被汉军包围于垓下,夜闻四面皆楚歌,误以为楚地已尽失,军心动摇,士气低落。
2. 霸王别姬:项羽与虞姬在帐中饮酒,虞姬和歌而舞,项羽慷慨悲歌,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虞姬随之起舞,最终自刎以慰项羽。
3. 乌江自刎:项羽突围失败,逃至乌江边,拒绝渡江,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,最终自刎而死,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。
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,也揭示了他的性格缺陷与悲剧命运,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感染力的历史篇章。
二、表格展示
内容要点 | 描述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时间背景 | 楚汉战争末期,公元前202年 |
地点 | 垓下(今安徽灵璧) |
主要人物 | 项羽、虞姬、刘邦、韩信、彭越等 |
故事结构 | 分为三部分: 1. 四面楚歌 2. 霸王别姬 3. 乌江自刎 |
情感基调 | 苍凉、悲壮、凄美 |
文学价值 | 展现英雄末路的悲情,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学意义 |
历史影响 | 成为后世文人吟咏的对象,如杜牧、李清照等均有相关诗词 |
项羽性格 | 刚愎自用、重情重义、勇猛但缺乏政治智慧 |
三、结语
“垓下之围”不仅是项羽生命中的最后一战,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壮篇章。司马迁通过细腻的描写,将项羽的形象塑造得立体而真实,使读者在感叹其英雄气概的同时,也不禁为其命运感到惋惜。这一段历史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